国足重建计划:10月之前完成选帅,热身赛需多找强队并高度重视

记者陈永报道 7月25日,中国足协发布了征集2025下半年中国之队国际足球邀请赛承办赛区的通知,其中国足赛事征集的时间表是10月6日到14日,11月10日到18日,即国际足联10月和11月两个国际比赛日。至此,国足确定在9月国际比赛日不进行集训,但更重要的信息是,国足将在10月之前完成选帅,并开启国足的重建。

伊万科维奇卸任之后,久尔杰维奇带队参加了月初的东亚杯比赛,但久尔杰维奇未来的方向是2007年龄段国家队主帅,国足将选择全新的主帅。国足没有选择在9月份集训,主要原因是U22国家队要参加U23亚洲杯预选赛,这其实也给选帅工作多了一个月的时间。

目前为止被透露的候选人恰恰来自国足前主帅伊万科维奇,他向中国足协推荐了前克罗地亚国家队主帅斯蒂马奇,斯蒂马奇曾是克罗地亚国家队队长,2012年7月担任克罗地亚国家队主帅,随后执教印度国家队。斯蒂马奇以防守见长,崇尚对抗,塑造进攻的能力则存在不足。从国足现实的角度考虑,其特点倒是相对符合国足的需求。不过,国内的舆论反响一般,国足在经历了扬科维奇、伊万科维奇等东欧主帅之后,球迷普遍对东欧主帅持有反对的态度,即便是东欧主帅,球迷也希望是长期在西欧带队的教练。
国足选帅的尴尬之处在于:选帅的资金并不是特别充足,目前来看预计也就是100万到200万欧元这个区间之内,这个预算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其实并不低,但很难支付名帅的薪水,而球迷对选帅的标准要求又比较高,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
一个折中的办法是在欧洲尤其是西班牙和德国选择性价比较高的教练,或者年轻的教练。但不管如何,中国足协都需要对目标人选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包括且不限于技战术风格、临场应变能力、更衣室掌控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等等,同样还包括团队的领导力及沟通能力。
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目前国家队的管理模式和过往有较大的变化,中国足协更多地扮演“政委”的角色,以此激发球员的拼搏精神和凝聚力,这在过往的18强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至于技战术、用人等层面,足协选择完全尊重主教练,即便有所疑虑也是主动沟通的态度而非强势介入。有关这种管理模式,中国足协和新任主帅要达成一致,以避免分歧出现。当然,如果新任主帅展现出足够强的掌控力和影响力,那足协自然乐见其成。

和选帅相比,备战也非常关键。回顾国足的上一个比赛周期,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备战亚洲杯、36强赛及18强赛时,国足的热身赛质量严重不足,尤其是2023年3月、6月、9月和10月的8场热身赛效果不佳,到了10月大连热身赛时,国足的比赛竟然没有承接方,中国足协不得不亲自接手主办。此外,当时的比赛对手实力一般,国足斗志也很难激发,由此国足长期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这种状态也延续到了亚洲杯上,最终导致了扬科维奇的下课。

近日,在本报举办的百年名校足球精英交流赛期间采访李章洙时,李章洙便谈到了国足备战的问题:“中国国家队的热身赛往往会选择东南亚的球队和弱队,把他们邀请到国内来进行比赛,这样的比赛即便赢了又有什么意义呢?韩国则会选择巴西或者欧洲的强队,输球恰恰可以总结经验从而取得进步。”
有关国足的备战,主教练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国足协是有必要和国足主帅充分沟通,尽可能避免和弱队交手,而是选择实力接近或者更强的球队交战。由此产生的问题是,这样的比赛成绩一般不会太好,此时便需要中国足协坚定信念而不被舆论所左右。如果因为害怕舆论而选择弱队,一旦到了大赛表现不佳,只能面对更加汹涌的舆论。
一个关键点在于:在下一个周期的备战过程中,中国足协和国足需要确保每一场比赛都像18强赛那样被高度重视、充分保障、充分动员,拿出100%的态度,将每一场热身赛都作为关键战去进行。唯有如此,真正的大赛到来时,国足才能在心理、节奏、对抗层面完全适应,而低质量的热身赛是根本不可能让国足在正式比赛时拥有出色表现的。
